足迹
回到明朝斗朱棣 著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82章 给你点好处(第1页)

[]当读书人这个并不团结,甚至有些相踩相轻的群体,有了和他们利益冲突的敌人,他们顿时能变得异常团结。尤其是朱允熥这个几乎很少对国家大事指手画脚的储君,在表达出他对于这些文臣的支持之后。大明朝堂的文臣们,跟打了鸡血一样。在他们看来,读书也好,做官也罢,都是读书人的特权。僧人,凭什么享受这些。在他们心中,佛和僧是截然不同的事。佛可以育民,更方便管理国家。而僧,则贪,贪便会残民害民。不是说所有的僧人都是如此,天下名山大川中不少的得道高僧。但得道高僧都是清心寡欲,宣扬佛法,毕竟是僧人中的少数。“皇太孙驾到!”东宫景仁殿里,王八耻撩开侧殿的帘子,高呼一声。殿内,数十文臣皆起身相迎。“臣等,参见皇太孙殿下!”臣子们的叩拜声中,朱允熥缓缓的从侧殿走入,微微提着袍服的裙摆,走上御阶,在宝座之上落座。“众卿平身!”朱允熥笑道,“不是朝会,诸位无需大礼!”说着,对王八耻说道,“给诸位看座!”文臣由中书舍人刘三吾打头,而后是吏部尚书凌汉,户部尚书傅友文,侍郎赵勉,礼部尚书李原名,翰林学士方孝孺,翰林侍讲学士黄子澄,齐泰。国子监祭酒胡季安,大学士詹同,督察院御史,冯坚,张构,夏长文等数十人。这些人中大半人身上都挂着东宫的官职,即便是朱允熥有意疏远的黄子澄,齐泰等人也是名义上的翰林侍讲。尽管历史上这两人因为撺掇朱允炆削藩,又毫无实干的才学,被后人诟病。但公允的说,这两人也都是此刻洪武朝中,真正的品学兼优之士。而且,他们还有个朱允熥喜欢的特点,头铁。人,要看怎么用。就好比除了打仗什么都行的李景隆,用在别的地方几乎没掉过链子。这些头铁的读书人,完全也可以成为朱允熥手里的利刃。“今儿召你们来,两件事!”朱允熥一开口,群臣顿时都竖起耳朵。来之前他们已经相互通过气了,今日皇太孙召集他们,乃是为了削除天下僧官,取消僧人寺庙免税,清查庙产田亩之事。可是现在说有两件事,众人心中有些诧异。“第一件事呢,考课法!”朱允熥轻轻抿了一口茶吗,笑着说道,“读书可以明智,文字礼仪乃是治国之本。国家取士,可长治久安。百姓读书,可寒门出贵子。”“国朝建立以来,于天下各州府县推行官学,为的就是为国取材。但是这些年,收效甚微,南方还好些,北方诸省却无太大起色。”朱允熥看着殿中的臣子们,一字一句的缓缓开口。后世某些人,常说老爷子痛恨读书人。殊不知,老爷子最看重两样事,一是民生,二就是官办的学堂。甚至军事,都不如这二者。而作为穿越者的朱允熥,更是知道读书的好处,所以也格外看重。“今天,孤叫你们来,就想和你们说说,这考课法!”众人听了,先按耐住心里的诧异,仔细的思索起来。“孤看了下去年各地科考的名单奏折,江南之地暂且不说,北方各省,有的州府连续几年都出不了一个举人,是何原因?”“臣启奏殿下!”刘三吾起身拱手说道,“早在前元之时,北方各地就学风没落,虽说国朝以来,朝廷在各地设立官学,可读书一事非朝夕之功。而且,和江南相比,北方除官学外,少有名师学堂,所以生员难免良莠不齐!”教育是一件需要高额投入的事,江南文风千百年来,都要高过别处。俗话说,南方的才子,北方的将。大元末年北方连年战乱,各地又不像江南许多望族那样,请名师建学堂,就没有那么多的读书种子。这种差别在各地的秀才举人上还算不大,但是在进士层面上,却是江南遥遥领先。“你说的有几分道理,没有名师,朝廷就派遣名师。”朱允熥开口说道,“子不教父之过,学生考不中老师也有错。一任教谕的任期是九年,可是九年之内,国家投入了那么多,他却连个举人都教不出来,也说不过去!”说着,朱允熥又喝了口茶,继续说道,“读书的风气可以慢慢培养,但不能把读书的风气不好,或者生员的底子不好,当作理由。”“孤和皇爷爷合计了一下,设考课法。各地的教谕,以县开始,九年任期为限。若任期内,有生员二十之县学,考取三名举人为优,教谕升用。”“考取举人两名,不升不降,但是连两个举人都教不出来的,降职别用!”“州学每州是三十人,九年考取六人为优,三人为中等,三人以下,教谕降职别用!”“府学四十人,九年考九人则优,四人以下降职别用!”“你们以为如何?”众人听了,沉默半晌,考课法其实故已有之。国家看重科举,自然会狠抓教育。那些不称职的教谕,自然是要革除再选贤能的。“臣赞同!”刘三吾先开口道。“臣附议!”吏部尚书凌汉道,“为国取才,乃百年大计。能者上,庸者下,理当如此!”看众人都点头赞同,朱允熥继续笑道,“方才刘学士说,北方各省官学缺少名师教导,这个孤也略有耳闻。江南的名师,不愿意去北方讲学,官学又那么不出那么钱来,轻名师教导。”说着,朱允熥一笑,看看众臣,“所以孤已上奏过皇爷爷,今年开始,无论南北,各地的县学都要多拨款,用于请名师,建书院,造福学子!”顿时,众文臣狂喜。国家扶持教育,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。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推行文字教化,正是儒家正统读书人的理想。可群臣中,也有不同的声音。户部尚书傅友文奏道,“殿下,天下各县各州各府都有官学,您说要拨银子,要拨多少?”“今年开春以来,北元没有犯边,若是今年不打打仗,省出来的军费银子,孤做主,全拨付给各地的官学。若是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有话说,孤和他们打官司去!”朱允熥笑道。“殿下仁德!”方孝孺等人,难得的露出激动的神色,一众翰林学士跪倒,朗声道,“殿下心怀天下学子,天下读书人必然感激涕零!”说完,数十人重重的叩首。“孤有个理想!”朱允熥笑道,“天下当人人有书读,人人识字人人知礼。孤知道,这个想法很难实行。可能一两百年之内,都做不到。可还是那话,从小处做起,能多做一些,就多做一些。积少成多,造福天下!”“殿下圣明!”众臣称颂。这时,傅友文又道,“殿下,您也说读书一事是积少成多。今年的拨款有着落,那明年呢?后年呢?”朱允熥微微一笑,“现在说说,僧官的事!”众人一愣,好端端的怎么忽然岔开话题。可是做到这个位置的官员,哪个是傻子,稍微思索一下,心中就明白了几分。“莫非?”众人心中又是一阵狂喜,“莫非,殿下要用那些秃驴的钱,给我们读书人?”